查看原文
其他

【供销娇点】供销社为何能赢得农民信赖?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

2017-07-28 中合传媒 中华合作时报

 本期编辑 | 任智超


  在今天的栏目中,刘娇将为您朗读《深山里的亮光》这篇文章,一起倾听山西省偏关县水泉供销合作社主任郭在清的故事。在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中,他成为了农民最能“抓得住、用得上”的人,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朴实的郭在清用这样的言行诠释了供销社人的精神......


中华合作时报新闻中心、新媒体部、影视艺术部联合出品


深山里的亮光

——记山西省偏关县水泉供销合作社主任郭在清

□ 李俊平


  已是初冬时节,山西省偏关县水泉供销合作社的大院里依然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装满粮食的大卡车整装待发,前来售粮的农用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几十名装卸工忙得不可开交。多少人的眼睛盯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在人群中往来穿梭。刚送走运粮的客商,又去招呼买化肥的农民;刚从账房腾出身来,又去安排拉炭的村民。电话一个接一个,嗓子都喊哑了,他的脸上只有微笑,给这个冬天带来了丝丝温暖。


  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知道郭在清的名字,从种什么作物到怎么种、从施什么肥料到怎么施、从粮食卖给谁到怎么卖,郭在清就是他们最能“抓得住、用得上”的人。


  “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老百姓对“供销合作社人”的概括就这么直截了当简单朴素的几句话,却好比一把种子撒在了土地上。“几十年”是他们衡量生命的标准,“一辈子”是他们信赖依托的保证。


  郭在清扎根农村供销合作社三十多年,从一名普通职工走上基层社主任的岗位。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基层社改革的阵痛,尝尽了危难之时抉择的艰难,看惯了站在风尖浪口上搏击市场的艰辛。几十年来,他带领基层社一班人,改造基层社、建设便民店、成立庄稼医院、开办家电维修,下乡收购农副产品、上门开展技术服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综合服务中心,他的理想、追求、生活都和供销合作社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无法完全展现他们的日日夜夜,我们不能准确刻画他们上下求索的点点滴滴。但我们知道,是他们,在几十年的风雨中,肩挑手提,用一根根扁担完成了联结城乡、搞活流通的使命;是他们,在黑夜里,手举马灯,把农资送到了乡邻们手中,照亮了山村的每一个夜晚,何止是三尺柜台一杆秤,何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2012年,荞麦市场疲软,价格一路回跌,这对于辛苦了大半年的村民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村民们库存的大量荞麦无人问津,当地大大小小的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在村民们最需要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看着束手无策的村民,郭在清坐不住了,不停地打电话与各地客商联系销路。万般无奈,郭在清想到了网上销售,把这一重担压在了正在读研究生的大儿子身上。几经努力,终于通过电子商务与天津客商达成供货协议。郭在清立即组织村民紧急装车,及时发货。郭在清说:“供销合作社必须给村民一个交代。”


  一声“交代”,道出了农民的心声,道出了供销合作社的胸怀。风尘仆仆的郭在清,黝黑的脸上沾满了乡间的尘土、专注的眼神凝结着生活的坚定、铿锵的步伐迈动着生命的豁达。


  为了解决村民购买化肥难的问题,郭在清毅然做出向村民赊销化肥的决定,每年近百余万元的各类农资化肥直接赊销到村民的手中。为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郭在清再出新招——粮食寄存、以粮换肥。他不计风险,在粮价最低时为农民寄存粮食,最终以销售最高价与农民结算或以粮换肥。每年几十万元的价格差额补贴,成了农民的保护伞。


  三十多年来,在全县最偏远的乡村,他们守护着基层社35间店面和房舍,没有丢弃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们值守在又高又长的老式柜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受荣华诱惑、不为贫乏困扰,忍受着单调与枯燥,默默奉献着自己最美的年华。


  夜渐渐深了,水泉供销合作社的窑洞店铺里依然灯火通明。整个村庄静谧而安详,充满了浓浓的诗意。细腻而柔软的灯光映照着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照进了每一个朴素而简单的梦想里。

(作者系山西省偏关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主编 | 于璐娜 张帆首席编辑 | 李彩琴投稿邮箱 | gxwtg@126.com中华合作时报新闻中心&总社信息中心新媒体部荣誉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